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具有创新、协同、公平、开放、绿色等特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将全面提升供应链现代化发展水平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现代供应链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高我市产业国际竞争力,塑造我市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十四五”现代供应链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365bet中文版客户端_365bet提款多少时间_beat365手机安卓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文件,全面推进我市现代供应链创新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8〕75号),重点围绕供应链标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绿色化,以统一标准体系、统一物流服务、统一采购管理、统一信息采集、统一系统平台为主要手段,大力推进供应链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供应链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面对全球要素禀赋格局变化,国内外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发展环境,我市企业积极组织参与融入供应链建设,综合绩效持续提升。许继集团、黄河集团、西继迅达等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整合资本、技术、市场等优势,积极固链、补链、强链,补齐短板,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链主”地位进一步巩固。一大批企业深耕于供应链薄弱环节和细分领域,不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实现了高盈利和高成长,许绝电工、同心传动、大阳纸业、环宇玻璃等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物流供应链市场主体初具规模,现有各类物流业园区21个,物流企业16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82家。万里集团、中联即送等现代流通企业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和高效配送,助力供应链物流成本不断下降。供应链平台功能加快提升。我市供应链平台化趋势日益显现,建成智能云科(许昌)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达3家。开发建设“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上云”企业突破6000家,数量居全省第三位。
供应链改革创新持续深化。认真落实《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荣获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我市依托“豫冷链”平台开展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标准化、冷链配送等试点任务取得积极进展,入选省级物流标准化示范城市和智慧化试点城市、省级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供应链金融发展成效明显,直接融资从2015年的9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30亿元。“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深化,全市210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超过96%。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居全省第一方阵。
供应链网络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构建了集高铁、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一体的快捷立体交通体系,郑万、郑合高铁建成通车,郑许市域铁路即将全线贯通,县城以上城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县、乡镇、建制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形成了一批大中小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邮政快递乡镇网点覆盖率100%。成功获批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成为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成员城市。对外开放平台申建实现重大突破,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中欧(许郑欧)公铁联运国际班列发车运行,全省首个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发制品)再次获得认定,速卖通首家跨境直播基地落地许昌。完成进出口总值135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24.6亿美元、居全省第2位。
但我市产业供应链发展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理念、平台设施、创新水平、安全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专业物流运输设备不足。目前主要对外通道均为南北向通道,缺乏东西向通道。同时,目前的运输设备存在多而不精的现象,冷链运输车辆等专业运输车辆仍然不足。
大型龙头骨干企业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偏弱。在全省百强企业中,有30家来自郑州,14家来自洛阳,8家来自焦作,南阳、安阳、济源三市各有7家企业上榜,新乡有5家企业上榜,濮阳、三门峡各有4家企业上榜,而许昌仅有3家企业上榜。同时,企业研发投入比重较低,普遍缺乏具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经不起要素和市场变化的冲击,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上中下游协作水平不高,缺乏外包非核心业务的供应链思维。
产业链供应链缺乏协同合作,附加值有待提升。供应链数字化程度低,同质竞争强于链式合作,中上游原材料供应和下游消费品制造业本地化配套率不高,整体竞争力不足。尤其是疫情期间,我市高端芯片、动力电池等关键原材料和零器件阶段性断供风险上升。缺乏具有全球化网络布局和高端化服务水平的供应链服务企业和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共享和衔接不畅,行业标准规范化应用程度较低。尚未建立跨部门协同、多级政府联动的治理方式,供应链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相关支持政策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面临形势
1.国际形势深刻演变对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出挑战。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抬头,对企业生产和商贸流通造成严重冲击,供应链不畅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缓解。我市正处于由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部分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和零器件、高端设备等主要依赖进口,存在关键环节掌控力弱、短期难以实现技术替代的问题,增强许昌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工作。
2.国家、省重大战略为发展现代供应链带来发展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郑州都市圈扩容提速等重大战略的落地实施,展现出许昌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现代供应链能够有效串联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各类产业行业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我市产业基础、区位交通、开放平台等优势明显,迫切需要依托现代供应链发展,促进我市既有优势重组整合、倍增放大,在“打造郑汴许核心板块”中发挥更大作用。
3.产业变革和布局调整对发展现代供应链提出迫切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产业供应链系统,龙头企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式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现代供应链是构建产业链的核心要素,在促进资源整合、供需匹配、降本增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市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面临着“慢进则退、不进出局”的风险,迫切需要把现代供应链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锻造供应链长版、补齐供应链短板、谋划供应链布局,增强产业发展韧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市产业加速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4.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发展现代供应链提供动力支撑。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要素配置模式、生产方式均在不断变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日趋成熟,为企业真正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提供可能。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供应链深度融合,以技术革新促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组织模式、发展模式优化升级,为实现研发设计、生产组织、市场销售等环节快速响应、精准匹配,提升供应链整体运行效能和企业质量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市八次党代会安排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数智化、平台化、标准化、绿色化为方向,以供应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为关键,以完善网络、搭建平台、畅通金融为路径,全面促进产业组织方式、技术、商业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创新,大力推动重点产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打造创新驱动、高效协同、安全可控的现代供应链体系,为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和“五个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许昌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供应链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供应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衔接配套、融通创新发展;打破部门、地域条块分割,加强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协作,更好发挥政府在保安全、兜底线、强基础、积极组织协调和调动各方力量方面的主导作用,形成政策合力,有力推动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
2.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按照全市“多规合一”、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统筹规划现代供应链体系布局及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考虑重点设施布局与产业发展规模相匹配。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总量,统筹城乡、国内外供应链体系建设,科学布局物流网点,整合存量资源要素,构建高效、便捷的供应链服务网络体系,推动智慧供应链体系、物流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促进现代智慧供应链健康发展。
3.创新赋能、开放共享。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供应链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治理方式创新,形成联动协同、集约化发展新格局。立足国内,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市场等比较优势,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更广更深地融入国内、国际供应链体系,吸纳国内外高端生产要素资源,积极推进产业供应链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提升供应链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发展水平。
4.绿色低碳、安全可控。以全链条、全过程、全环节绿色转型为导向,大力发展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消费,打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供应链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供应链风险管控,着力攻破卡点、补齐短板、锻造长板,确保供应链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创新驱动、协同有力、循环畅通、配套升级、安全可控的现代供应链体系,深度融入国内外龙头企业供应链、采购链。“十四五”时期具体目标如下:
1.供应链综合竞争能力显着增强。培育形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4大千亿级和若干百亿级产业供应链,培育10家以上具有行业或区域影响力的供应链重点企业。
2.供应链创新发展能力显着增强。全市数字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培育5个以上全省领先的行业供应链平台。现代供应链金融成为企业融资主要渠道,供应链融资规模大幅提升。供应链绿色化水平明显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3.供应链基础支撑能力显着增强。以建设“郑州现代国际物流(许昌)副中心”为核心、多节点支撑的枢纽体系功能更加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基本建成。全市社会物流总运输量达到1.5亿吨,全市社会物流总额突破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降至13%以下。培育5家省级供应链综合服务示范企业,打造全国重要的供应链服务外包基地。
4.供应链公共服务能力显着增强。供应链试点示范取得明显成效,争创一批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供应链领域“最多跑一次”和“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深化,建成全市统一、跨部门协同的市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供应链数字化治理方式创新走在全省前列。
三、建设提升制造业供应链
(一)加速重构传统产业供应链
充分发挥装备领域产业基础优势,以整机和终端产品为牵引,依托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自主品牌等,推动供应链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和大中小企业集聚,提升本地化配套能力,产业供应链韧性和实力迈上新台阶。完善煤炭等原材料供应渠道布局,推动大宗商品平稳有序供应。推进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提质,匹配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下游行业高端化、新领域市场需求。以建材、化工、轻纺等消费品行业为重点,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统筹推进产品研发、质量管控、品牌营销,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消费品生产基地。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供应链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推行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培育引进10个具有核心技术支撑的引领型企业和10个高水平创新平台,每年滚动实施100个重大供应链项目,打造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供应链。明确年度培育目标任务,绘制产业“链谱”,发挥许继集团、平煤隆基、西继迅达等“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重点突破新技术、发展新产品,提升产业供应链整合能力,强化强链延链补链行动,积极引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及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推动许昌更多产业产品、技术装备、材料器件进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供应链
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氢能储能,重点支持许继建设储能电池共享实验室,推动河南硅烷科技制氢等项目纳入省氢能发展规划,鼓励引导更多能源企业发展氢能和储能项目;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谋划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类脑智能)、智能制造装备等若干未来产业,争创全省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
四、优化完善农产品供应链
(一)创新农业供应链组织形式
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基础、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经营主体间通过订单、合同等契约方式,以入股分红、利润返还、贷款担保、土地流转等方式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养殖,突出建好优质小麦、绿色蔬菜、道地药材、特色烟叶、油用花生、生态畜牧等特色基地。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组织模式,打造“种—产—销—贸”一体化供应链体系。鼓励电商企业入驻产业园区,打造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体验展销平台。积极发展直播带货,促进农产品上网销售。按照消费者需求,实行订单化、定制化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厂家直供、基地直采”高效便捷的农产品供应链。到2025年,力争培育5条以上农业主导产业供应链,10个以上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
(二)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
加强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支持在产地就近建设一批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质检中心,建设加工原料基地,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巩固扩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成果,推进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以县级分拨中心、乡镇递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推进农超、农企、农校、农厂等产销对接。统筹布局建设、改造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直供店(点)、生鲜超市、平价店,完善层次分明、功能衔接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到2025年,市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覆盖率达到60%以上。
(三)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整合各县(市、区)的冷链物流企业,建设我市冷链物流中转港,为周边市县提供农产品、中医药、食用菌、鲜切花等产品的中转配送服务,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企业、生鲜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市场主体与产地对接,建设覆盖产地预冷、产地冷藏、冷链运输、低温配送、冷链销售等上下游有效衔接、全程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构建通达全国乃至国际主要城市的“仓储+干支线运输+城市配送”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将许昌打造为效率高、覆盖广、运量大的生鲜产品冷链转运枢纽。
(四)提高质量安全追溯能力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市、县信息系统与全国平台对接衔接和数据共享。全面试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探索推广“合格证+追溯码”管理模式,建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活动。加快农产品标准化、标识化、身份化,农产品生产、检验、监管、消费全程应用二维码,实现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安全可追溯、责任可追究”。到2025年,全市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实现生产主体全覆盖、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达到100个以上,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五、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
(一)健全供应链金融银企合作机制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等现代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发起设立或参股民营银行、保险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机构,推动国有企业设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公司,塑造大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政府部门相关系统对接,大力发展基于金融科技为内核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便利中小企业获得供应链金融服务。组织供应链核心企业严格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及时足额支付中小微企业应收款项。
(二)探索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以许昌综保区为依托,尝试引入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国际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鼓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积极稳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支持利用现有政府投资基金设立供应链金融子基金,鼓励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供应链金融领域投资基金,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产业链条上并购重组、增强资产流动性,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三)优化供应链金融发展环境
建设基于大数据的金融信用和风险防控体系,实施“互联网+普惠金融”行动,加快建设金融云服务平台,推动与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征信系统、“信易贷”平台等深度对接、信息共享,完善供应链金融结算、监管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完善信用数据库,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完备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提升识别风险、监测风险、管理风险和处置风险水平和能力。建立统一的资金托管清算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发展股权众筹、产品众筹、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六、积极发展绿色供应链
(一)大力推动绿色制造
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的,以产业结构低碳化、能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区域经济循环化为途径,大力实施绿色化改造重点项目,构建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为重点的绿色制造体系。到2025年,省级及以上绿色环保引领企业、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突破百家。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逆向物流体系,探索基于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绿色供应链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电子、纺织印染、大型成套装备及机械等行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构建绿色制造服务信息和数据发布平台,着力培育一批咨询、检测、评估、认定、审计等专业化绿色服务机构,积极申请创建国家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二)积极推进绿色流通
倡导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销售、绿色消费,打造绿色商品流通供应链。鼓励快递企业、电商平台、网络零售商等应用减量包装、可循环包装、环保可降解包装等各种绿色包装技术,推动住宿餐饮业逐步取消一次性用品,降低环境负荷和企业成本。推进新能源物流车应用,推进中心城区物流车电动化,形成绿色环保、集约高效、标准规范、信息共享、安全健康的绿色货运配送体系。
(三)建立逆向回收体系
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完善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优化供应链物流网点布局,推广“在线收废”模式,畅通废旧物资回收渠道。加强“城市矿山”开发利用,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襄城县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许昌(魏都)循环经济产业园、鄢陵县静脉产业园建设提升工程。构建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稳步推进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七、提升供应链协同服务水平
(一)推进数智化网链融合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数智管理方法在供应链领域创新应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和业务流程再造。利用4G、5G广覆盖的优势和物联网精准传输的特点,积极联动供应链各环节,补齐短板和弱项。发挥数智技术对供应链中各环节资源要素整合作用,推动环节不断创新,促进优胜劣汰,实现供应链的延伸。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数智管理方法研发投入,重点解决供应链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问题,突出做好有市场前景和较强竞争力的供应链“强链”规划,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促使供应链整体提档升级。鼓励企业“上云用数赋能”,建设一批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引进培育数字化服务商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和典型应用场景。到2025年,培育20家以上数字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建成50家智能工厂(车间),实现万家工业企业“上云”。
(二)建设培育供应链平台
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打造一批数据多元集成、服务全链共享、资源跨域协同的特色行业供应链平台。围绕许昌特色农业,建立智慧农业平台,完善农业供应链大数据应用系统,培育一批全程物联化、全链可追溯、全域可视化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支持优势电商平台和品牌商整合需求、物流、信息、资金等要素资源,建设全程可控、响应快速和柔性管理的电商供应链平台。大力发展单元化物流和多式联运,支持建安区多式联运物流港建设。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和保税物流。围绕商贸流通、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行业,建设一批数据智能驱动、线上线下协同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发展政府采购供应链平台。
(三)强化物流体系支撑能力
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畅通骨干物流通道,以京港澳高速、京广铁路、S227、S224等纵向通道和三洋铁路、永登高速、G311、北绕城高速等横向通道形成“四纵四横”的物流通道布局结构,打造集铁路、公路、机场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现代物流服务能级。大力发展电商、快递等特色物流,重点推进许昌城南综合物流产业集聚区、许昌临空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长葛电商快递物流园、禹州综合配送物流园(北)、鄢陵城南综合物流园和襄城金浩综合物流园等6大物流工程建设实施,打造全面覆盖的综合配送服务网络。到2025年,力争培育15家A级物流企业,建设1个城市综合物流中心,5个城市公共分拨(配送)中心,20个以上的城市配送末端网点。
(四)推动生产服务环节协同
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发挥政府的信息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利用信息大数据实现价值挖掘,以数据驱动供应链,推动物流、制造、商贸等联动发展。培育一批基于供应链的专业化服务企业,向供应链上游拓展协同研发、众包设计、解决方案等业务,向供应链下游延伸远程诊断、消费信贷、技术培训等增值服务,提升全产业供应链运行效率。
八、对接融入全球供应链
(一)优化布局国际化供应链网络
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机遇,创新国际经贸合作方式,扩大合作领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大与日韩、东盟等相关国家的经贸合作,深化对德合作,加快中德(许昌)产业园和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鼓励发制品、蜂产品、卫浴陶瓷、生物医药、机械制造、鲜切花、特色食品等企业发展供应链电子商务,在海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建立自主品牌。培育一批跨境电商独立站,加快在重点市场海外仓布局,完善全球服务网络,打造“买全球、卖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品牌。畅通形成内陆开放高地,在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提升开放平台供应链服务水平
推动与国家、省重大开放平台规划衔接,加快申建对外开放平台,为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加快推进中国(许昌)国际发制品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建设,打造功能完善、辐射周边、内外贸一体化的许昌国际发制品交易市场。抓好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运营,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开放创新联动区。继续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社区+基地”电商发展模式。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和发展水平较高的省级开发区,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集群式产业供应链合作园区,探索实施科研及孵化前台在沿海和境外、生产及转化后台在内陆的“双飞地”发展模式。推动我市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打造全国跨境电商先进城市。
(三)完善外贸产业供应链体系
加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引进培育一批进出口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供应链服务企业。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推动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内外贸融合协同,深入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多渠道搭建商品出口转内销平台,推动出口转内销产品进商超、进市场、进步行街、进展会,加快构建内外贸市场相通、规则相连、产业相融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四)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
补齐供应链短板,推动供应链多元化,优化产业配套半径,引导供应链协作配套,促进供应链全链条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优质企业在产业链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建立健全涵盖设备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控制安全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提升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工合理、权责明确、协调有力的领导组织协调机制,强化重点供应链发展工作实施,推动本地供应链创新发展。实行供应链“链长制”,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群链长,1—2名市级领导担任群链长,相关市直单位为群链长责任单位,研究现代供应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探索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学术、技术、产业、经济、咨询、企业界等方面专家组成,研究供应链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等重大问题,为许昌供应链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强政策引导
出台供应链发展指导意见,加强供应链领域政策与产业、土地、财税、金融、科技、人才等政策的集聚整合,系统谋划供应链政策措施。完善供应链领域统计、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加强研究推行与现代供应链相匹配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健全供应链领域的统计制度。
(三)强化要素保障
按照“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动态调整、滚动实施”的原则,建立市级和县级现代供应链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拓展信贷、债券、基金等融资渠道,加强用地、能耗等资源要素保障。支持符合条件的供应链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鼓励设立配套的供应链发展投资基金,为企业开展供应链业务提供融资支持。支持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设置供应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各类供应链人才。创新供应链人才激励机制,把现代供应链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纳入“许昌英才计划”,予以重点支持。
(四)推进试点示范
实施供应链试点示范引领行动。深入推进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创建。抓好试点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培育,加快制定示范园区、示范企业考评标准,加强政策激励,引导供应链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积极拓展资源,逐步完善标准,打造供应链示范标杆,形成一批可复制经验,引领带动全市供应链创新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五)营造良好环境
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对“供应链+互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供应链+区块链”“供应链+数据智能”等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优化我市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持续开展“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充分利用媒体、网站等渠道,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宣传。重点依托相关协会,广泛开展高峰论坛、资源对接、行业培训、项目推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全社会积极性,营造推动供应链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