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许昌 > 文旅资讯

        图说建安|“美在关系”:河南省现存完整、壮阔的明清古建筑群——天宝宫

        【信息来源:【作者:【信息时间:2022-12-05 09:46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文物档案,记录过去,映照当下。

        建安区历史文化悠久,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每一件档案,都讲述着历史的文明和时光的故事,构建着共同的精神家园。

        现在让我们感受建安文化的渊远和神奇……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非亲眼见到这座占地2.6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自然无法想象它如何能够偏居一隅,在时光里沉吟近八百年,依旧流淌着生动乐章。如非亲身走进,当然也就不能真切感受这座古建筑群体、线、面的丰富变化,以及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美美与共的自然和谐关系。

        这座古建筑群就是河南省着名的道教宫观——天宝宫。坐落在365bet中文版客户端_365bet提款多少时间_beat365手机安卓版建安区艾庄乡北的石梁河畔,北有子产祠,南望颍叔坟,昔川源汇合,地势广衍,云蒸霞蔚,犹如“洞天福地”。

        1、天宝宫始建于宋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初称“天宝观”,后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奉旨易观为宫,元泰定三年(1326)和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两次颁旨保护。自宋元以来,天宝宫就是四川、江北、陕西、河南等地真大道派活动之枢纽,常有道祖、真人、举师、大师到此笃教,后成为“真大道派”第九、第十祖庭。

        作为道教发展史的见证,天宝宫沐数百年风雨,随着朝代更迭,多次被毁,继而重修,至今仍然保留了较大的宫观规模。现存大殿5座,其他殿宇4座,以明清建筑为主,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完整、最壮阔的古建筑群之一。

        全宫有一条从南至北的纵轴线,也是建筑的中轴线,长达200米,宫内文物建筑及建筑遗址均集中分布于中轴线,布局严整,建筑壮丽。“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的精髓,体现着“中和”理念。无论是大的都城、宫殿到民居、宗庙等,建筑布局莫不遵从这一理念,这一“中”的理念是中华文明中生命力最强的文化基因。

        沿主轴线依次建有山门、拜亭和岳王殿、关圣殿、老君殿、玉皇殿、雷祖殿、三皇殿(今已无存)、真武殿九重大殿,形成了天宝宫古建筑群“九进九出”的基本格局。两侧配套建筑有鼓楼、钟楼、道房、浴塘、香厨等,宫内总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全宫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

        沿天宝宫中轴线而行,穿过山门、拜亭,经过五座大殿,至碑林、真武殿,可以分为三节,每一节的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各不相同,呈现开敞、紧凑、开敞的表现。如同一篇构思巧妙的文章,透过天宝宫的门洞向里面望去,只见内部楼阁殿宇,疏密浓淡,草木虚实,幽深清静,却不能一览全景。纵长的道路和开敞的拜亭,有很强的引导性,为后面建筑的充分展现作足了铺垫。

        中国建筑比识一目了然,讲究含蓄和内在,这在天宝宫建筑群也有很好的体现。在中轴线的引导下,如同穿行于未知单元,每一节、每一段都不同,建筑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也略有侧重,但都围绕着营造“洞天福地”这一主题,相互连贯,前后呼应,直到步入最为壮观的真武殿。

        可以说,天宝宫是宋元以来历代建筑工匠修筑在大地上的诗篇,以其工整严谨的规划布局、雄伟精美的建筑风格经历了近800年岁月沧桑的沉淀,仍然彰显着中国建筑的艺术精髓。

        2、群是中国建筑的灵魂,建筑学家萧默在《建筑的意境》里指出,欣赏中国建筑,要以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在“美的关系”处理上,提倡欲扬先抑,最忌一气呵成。走近天宝宫,首先看到的是古朴的山门。作为明朝建筑遗存,山门是进出天宝宫的必经之处,上下叠筑,开中高边低三个券门,门前有两座石狮。灰色的墙壁、生动的石狮,与绿瓦红柱互相衬托,显得十分沉重大气,庄严开阔。登上山门的楼阁,可一览天宝宫的整体建筑布局,各正殿坐北朝南,逐次扩大、逐次抬高,红墙环绕,绿树遮天,殿宇重楼,宛如真武殿正中暖阁楹联所云:“庙貌与天齐云来云去风不定真乃是空中楼阁;画工从地起花开花谢景常新犹如同海上蓬莱。”

        出山门见拜亭,此亭修建于民国,敞开式三重檐,立四根青石方柱。前柱、后柱背后刻两副对联,一联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另一联为“使尽无限计谋为子为孙临死去只落得一双空手赴阴司始问子孙安在,用出多般巧诈图名图利到头来徒留下千载骂名来地府方知名利皆虚。”相对于山门的严肃,拜亭可作一个过渡性空间,预示着后面的高潮。

        从拜亭到岳王殿以至关圣殿、老君殿、玉皇殿、雷祖殿,殿宇间距、建筑体量基本均衡,轴线节奏紧密。轴线左右以钟楼、鼓楼加上廊庑围合,显示出平和严谨的基调。岳王殿始建于元代,殿阔三间,三梁起架,设计巧妙,彩绘流光溢彩。关圣殿敬奉着三国名将关羽,历史上关羽曾两次来到许昌,留下“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千古美谈。

        从大的环境看,这五座大殿构图对称,但轴线两侧的布局又打破了这种一味对称,取得了活泼的效果。从空中俯瞰天宝宫,以老君殿为中心点,构成相对疏散、变化的画面。老君殿、玉皇殿均为元代所建,明代重修。其中,老君殿是天宝宫中轴线上的第五座建筑,殿阔三间,殿内塑老君像。玉皇殿宇金碧辉煌,气势宏伟。楹柱云:“道当有道故曰道,神本无神奉为神”。雷祖殿也称雷公殿,为明代中叶重修,现存建筑五间。

        整个天宝宫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置集中,其空间美不仅体现在建筑布局、构筑式样,还体现在殿内殿外的视觉变化中。无论是上面提到的岳王殿、关圣殿,还是老君殿、玉皇殿、雷公殿,在庄严的殿宇内,雕塑、壁画、楹联等,都传达着人们惩恶扬善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渗透到建筑的方方面面。建筑家的匠心所在,正在于此。

        真武殿是天宝宫中轴线上最后一座殿宇,也是全宫最为壮观巍峨的古建筑。建在1.6米的高台之上,巨大的体量显得庄重稳定、严肃凛然,象征着稳固。真武殿殿阔九间,进深五间,大殿单檐歇山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青砖压脊。檐下置三踩重昂斗拱,三梁起架,18根木柱承梁。大殿正面十根青石滚龙柱,龙首自石柱正立面起,龙身翻转腾跃盘绕柱体,迂回于祥云之间,雕工精湛,虚实相间,疏密有致,造型生动,为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纵览整个天宝宫,每个单体建筑都是单独的,但又是统一的整体。从中轴线出发点是线,完成后是铺开的面,如同一幅画,不只是静态的可望,而是动态的可游。从山门到真武殿,步移景异,情随境迁,建筑、园林、壁画点线交织,虚实交映,体现出古建筑群的神韵。

        3.《世说新语》记刘伶放达,裸形坐屋中,客有问之者,答: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这个回答,看似诡辩无礼,但以天地为栋宇却正是中国人自然观的一面。天宝宫为道教宫观,其在建筑选址、氛围营造中,无处不体现着这种清净无为、道法自然的古朴意境。

        “石梁皓月”曾是许州着名十景之一。相传每当皓月当空,石梁桥上月光与水光相映,光影徘徊,烟柳如翠。此时,位于石梁河畔北的天宝宫楼阁殿宇、柏林修竹,如诗如画,宛如仙境。这种仙境营造,正是道教主张的洞天福地,所谓“缘道以为仙”,于此地修行养息,寻找内心的平和宁静。

        天宝宫山门前原有石坊一座,坊前一座三座单孔御桥,分别对应山门三洞;桥前广场设有戏楼,场面宏大。只是石坊、戏楼均已毁于战乱。但我们仍然可以想见昔时天宝宫前的热闹盛景。道教追求的道法自然,与广大群众的群体心态,这种既包涵着宗教意识又融合着社会观念的构思,通过天宝宫前的石坊、桥梁、广场、戏楼等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动一静,气势峻灵。

        作为古建筑文化遗产,整个天宝宫不尽意于一个院落,一个殿宇,而是精心于宏观规划,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紧密融合。无论是石梁晧月,还是传说中的古柏衔烟、龙头柏、雕刻呈辉、两会英风等自然景观,它们与建筑互相照应,组成丰富的整体,形成了天宝宫与周边环境的有机默契,也因此留下了很多传说故事。

        历经元、明、清、民国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天宝宫内文物古迹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天宝宫,我们能观赏到的不止这些风格各异的古建筑,明代的石刻,明代的石雕,还有如林的碑碣……

        你看或不看它们,它们都在这里,不可代替。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